查看原文
其他

替骂韦世豪的小球迷说句话

张泽农 西北望看台 2023-05-26

韦世豪又被骂了,相比于之前的整齐划一,这次的骂声有点孤单,甚至还带了点奶音。


但就其给人带来的震撼程度而言,似乎高于以往。


上海申花与武汉三镇的比赛之后,一个看起来大概有十几岁的少年,在看台上高声喊叫着韦世豪的名字,并伴随着一串标准的国骂。


鲁迅先生在杂文《论“他妈的”》中曾讨论过国骂的几种用法:


“或表惊异,或表感服。我曾在家乡看见乡农父子一同午饭,儿子指一碗菜向他父亲说:‘这不坏,妈的你尝尝看!’那父亲回答道:‘我不要吃。妈的你吃去罢!’则简直已经醇化为现在时行的“我的亲爱的”的意思了。”


大先生就是大先生,这文字的后半段,不仅点睛,更是精准预测了他身后九十八年中文互联网的现状……



不过,从那位小球迷的表情上来看,大概不是在对韦世豪表达亲昵的态度,而更像是回归了国骂的本身,尽管这位少年可能也不太明白这句话其中的奥妙。


有意思的是,这位少年在之后的申花谢场中,得到了门将马镇的球衣。不过,有媒体人澄清了,说马镇在赠送球衣之前,对小球迷辱骂韦世豪一事并不知情。


事情发生后,大部分人对于这位少年的行为提出了批评,另外有一部分人把道德的矛头指向了少年骂人时,身边怂恿的大人。


恕笔者直言,这种观点,多少有些圣母的味道了。


这个少年有错吗?他没错。


他喊的那些国骂,都是身边人看球时的“常用语言”,基本没有超出教学大纲之范围。好家伙大家一起骂的时候没事,人家小伙子单独骂了几句就有错了?诚如李逵所说,你的皇帝姓宋,我的哥哥也姓宋。你做得皇帝,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?


身边叫好和怂恿的大人有错吗?也没啥错。


看看球,喊一喊,发泄发泄,多开心的一件事,毕竟现实生活禁区太多,再加上是憋了三年。就如郭德纲老师说的,你去交响乐音乐会上骂街叫好,你看门口保安抽不抽你,但在相声这就可以,这是人家门票里带着的。


本赛季中超揭幕战,国安打梅州,当广播喊到某位裁判员时,全场不约而同地爆发出一声巨大的傻X——喊的人爽了,发泄了荷尔蒙,没喊的人笑了,增加了多巴胺。


这就叫双赢,赢麻了。


不知道国外,但就当下的中国足球,骂街声与叫好声并存,这就是现状。


现状就是那种,你明知道骂人不妥,骂街不好,却又无力改变,甚至有一天,你可能也成为那个骂街的少年,或者给他叫好的怂恿者。


而这种现状,又何止在中超的看台出现?


周末,泰山外援孙准浩缺战了对阵沧州的比赛,基本可以确定是被有关部门带走或者配合调查去了。流言蜚语满天飞,有人称孙准浩涉赌,有人称是受到郝伟的牵连。


一向喜好炸锅的韩媒倒是云淡风轻,称孙只是错过了例行的问话而已。


无论孙准浩所涉事件是什么,严重程度与否,其被卷入这次足坛风暴已经是既定事实。


可你能因此就去指责孙准浩吗?


翻看孙准浩的简历,他在韩国踢了20年的球,连当地警察局的门都没摸过,但在中国,却来了一次高级专政机关的两日游。



所以,孙准浩,何尝不是那位骂街少年,以及周围怂恿者的另一种体现。


同样道理,也适用于那些个被抓的官员们。


笔者并不想说什么酱缸、染缸之类的老生常谈,只想说这种现状,对于任何一个足球的参与者来说,都是一样的。


也许有人会问,现状就不能改变吗?


理论上可以,现实嘛,很难。


也是周末,有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奇葩消息被曝出。说是五一假期期间,中国足协给每位工作人员布置了一个“假期作业”——写一篇《中国足球改革发展之我见》的小作文。


好家伙,上次见到“XXX之我见”的作文题目,还是在小学时,看完朝鲜某少儿歌舞团在我们学校的演出,老师让我们结合表演内容,谈谈感想。


看来中国足球管理层,也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了。


前不久,与一位体制内的同学聊天,他说单位领导有一天突然想解决形式主义的问题。


于是下面心领神会,组织了一个形式的会议,来解决形式主义。


说完这些,对于现状,还用多说什么吗?

别忘了加星标哟~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